班务计划七年级(实用三篇)

2025-04-20 16:32 班级工作计划

班务计划七年级(精选3篇)

班务计划七年级 篇1

学目标:

1、识记:要求学生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东汉衰败的史实等基础知识。

2、理解:帮助学生理解以“柔术”治天下和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官僚地主兼并土地、豪门世族跋扈、私人武装不断出现,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败。

3、应用: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古代“盛世”同当今中国“盛世”比较,认识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重点、难点:

光武中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光武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汉王朝出现了中兴景象。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深度,如何引导学生找出历史的异同点,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2课:东汉的盛衰(出示幻灯片)

新授:

一、(发放“学案”)请同学们用6—8分钟时间完成学案问题。

二、老师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幻灯片学案问题)

三、师生互动:

1、公元_____年______建立东汉政权。

2、“东汉”命名的原因: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东面故称“东汉”。历史上东周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历史上称东周。

3、“光武中兴”的两大特征:

①以“柔术”治天下 ②注重文治

五大内容:①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②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③提倡节俭,精简机构;④整顿吏治;⑤兴办官学,重视教育。

4、三幅插图反映的信息:

上:贸易频繁,商业发展

中:农牧业发展

下:富贵人家生活安逸,社会稳定和谐

5、从“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比较中可总结出: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出示幻灯片)

6、东汉衰败的具体表现为:

①土地兼并严重 ②豪门世族跋扈③私人武装不断出现

7、20__年丙戌年

教师归纳内容小结: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东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刘秀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统治政策,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衰败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土地兼并严重;官僚世族把持政权;私人武装不断出现。

四、检测学习情况

(发放检测题)用最少的时间完成题目

同学之间互批,教师批阅一部分,发现问题并纠错。

班务计划七年级 篇2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以学校本学期工作思路为指导,以建设“三高”课堂为宗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坚持德育的首要地位,大力开展平安班级、诚信班级、和谐班级、活动型班级的创建活动,为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和更快更好的发展添砖加瓦,作出应有贡献。

二、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8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7人。单亲家庭学生2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1名。就全班学生而言,学习风气良好,有较多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积极分子,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大多思想上积极向上,有一定的班级荣誉感,部分学生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班风较正。班委成员有一定工作的热情,有一定的方法,工作较积极主动。有极少数的学生由于基础步太好,对学习缺乏信心,没有完全将心思用到学习上,怕吃苦,有畏难情绪;另有几个同学纪律性不太强,平时不怎么愿意服从班级管理。但就整体而言,主流是好的。是一个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三、目标任务

1.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为目标,以构建和谐班级为主线,努力培养学生“爱班守纪、明理诚信、自强有为”的良好的思想品质,进一步增强班务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2.建立班规,强化班级管理,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确保班级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确保无重大违纪事件、无重大安全事故及违法事件发生。

3.“做文明人、创文明班级”为活动主题,认真落实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法制教育,促进优良班风和校风的形成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4.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将班级带入学校乃至全镇同类班级一流水平。

四、工作措施

1.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守则》和《规范》为标准,持之以恒,逐条落实,扎实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把着重点放在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上,通过长期的严格的训练和管理,使学生做到讲卫生、爱劳动、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做到仪表整洁,行为文明,维护秩序,热心公益。

2.加强法制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继续开展“平安班级”创建和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宣传月活动。大力宣传“文明从脚下起步”,增加广大师生交通安全观念,培养良好的交通习惯。

3.加强诚信教育。培养中学生诚实待人、守时守信的优良品质。在初中开展“社会公德讲诚信”教育。大力倡导诚信作业、诚信考试,坚决杜绝中学生考试作弊、替代作业等不诚信现象。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七年级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长、交友、生活等方面的矛盾和困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他们正确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与人交往、适应环境的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活动。

5.加强感恩教育,通过开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责任感。

6.以“营造书香班级,陶冶学生情操”为活动主题,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增强学生的读书积累,促进学生人格的升华和完善,让读书滋养人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倡导师生共同重视读书的良好风尚,让读书成为师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源泉。

7.通过电话家访、亲自到学生家家访、接待家长等形式,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整理。积极开展以关注现实,亲身体验为主要特征的实践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各行业模范人物敬业爱岗、奉献社会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五、工作安排

九月:养成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月、节俭教育

1.组织学生报名、开学典礼。

2.班级规范、制度、纪律的学习和收心教育。

3.成立班务干部队伍。

4.新学期的设想主题班会。

5.安全教育活动周。

6.组织建立班级特长活动小组并开展活动。

十月:诚信教育月

1.开展一次“文明礼仪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

2.诚信待人活动动员。

3.期中评比、表彰。

4.召开家长会家校沟通。

5.运动会和班级特长活动小组开展活动

十一月:民族精神、爱国教育月

1.召开以“爱自己、爱家、爱校、爱国”为主题的四爱教育活动,开展一次主题班会,一次主题征文、一期板报。

2.组织一次外出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

3.举办一次法则及安全教育讲座。

4.成立班级心理辅导咨询点。

5.班级特长活动小组开展活动。

十二月、一月:学期结束工作

1.后进生转化工作交流会。

2.积极参加学校德育工作研究交流。

3.心理健康教育。

4.综合素质评价,填写成绩报告单。

班务计划七年级 篇3

课程目标: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知识与能力

掌握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上的成就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区分各派的政治主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辩证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收集诸子百家各派学说的资料,感知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以辩论法展开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在辩驳中抓住问题的关键,清楚表达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孔子和战国诸子百家对后世及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增进民族自豪感;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在当时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敢于独立思考、创新的勇气,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批注:

教学重点:孔子及其历史贡献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和教师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授,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教学用具:PPT

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展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故事法、讨论法、列表法等,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 学 过 程:

一、课前引导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方面也有重大成就,出现了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对后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课教学

(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采用故事法,让学生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然后提问: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学生回答:反对暴政或提倡“仁”的思想。

教师进而提问:“仁”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学生从人际关系和人格方面去理解。教师指导学生看课后的畅想天地中的漫画,引导学生将孔子的“仁”的外延扩展到政治领域。同时引导学生展开开放性讨论,联系当前我们所提倡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畅谈对“仁”的作用的看法,以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现实问题的能力。

提问:孔子除了在思想政治领域的贡献之外,还在哪些领域有重大成就?学生回答后,教师依照重点分析整理书本内容。

最后采用讨论法讨论课中思考题:“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学生分析讨论之后,教师视讨论情况作启发性的小结,以此结束这一小目的学习。

(二)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在战国时形成的。然后提问:什么是百家争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指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阴阳、纵横等诸子百家对激烈的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的看法,纷纷著书立说,在政治、学术上展开各种争论,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提问: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看书,可以得出是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结果。教师进而帮助学生回顾社会大变革的具体表现:在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在政治上,商鞅等的变法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思想文化领域的激烈碰撞正是政治经济大变革的反映,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学观点。

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学生填写此表后,教师应指出:①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无为”的思想和他的辩证法。②可补充介绍春秋时期的杰出军事家孙武和《孙子兵法》。③引导学生比较各派思想主张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三、思考题点拨与活动提示

1、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提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①这句话是对的。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不要强加给别人,因为强加于人的行为是侵犯他人的人权。②孔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这一主张,有反对统治者向百姓施暴的一面,因此有进步性。③在阶级社会,要求统治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无法实现的。④如果用绝对化的观点看待这句话,它也有不对的一面。例如,一个人喜欢自强,不喜欢别人资助他,但他经常资助一些有困难的人,你能说他不对吗?

2、你能谈谈本课所举各家主张的对立之处吗?

提示:从立言之旨来看,儒法两家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而道墨两家则倾向于被统治者。从治国的手段来看,儒家反对苛政,主张实行“仁政”,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法治”,儒法两家是对立的;道墨两家虽都倾向被统治者,但就“治”的方法来看,也有消极和积极的区别。

【班级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幼儿园小班月计划内容(热门25篇)01-20

幼儿园小班工作计划(通用30篇)01-20

班级劳动委员工作计划写作指导范文精选三篇01-20

幼儿园托班春季学期工作计划(合集三篇)01-20

一年级少先队2025-2026学年工作计划(精选3篇)01-20

托班下学期班务工作计划(热门六篇)01-20

2025年幼儿园大班常规工作计划(汇编29篇)01-20

班级工作计划写作指导范文【汇总31篇】01-20

学前班安全计划【合集七篇】01-20

幼儿园小班5月份工作计划【热门18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