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项目自查报告(精选三篇)

2025-05-12 16:37 自查报告

财政项目自查报告(精选3篇)

财政项目自查报告 篇1

县发改局: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核心,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抢抓机遇,狠抓项目策划包装,申报争取实施管理,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将xx年全镇项目工作自查如下:

一、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xx年我镇项目建设完成情况良好,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28万元,占年计划6796万元的11.4%。其中:全面完成了集镇街道硬化及供水工程项目,启动建设集镇后湾路、漩上区域敬老院、垃圾填埋场等项目。启动凤凰村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启动柏家、中银2个村为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xx年我镇完成102户345人扶贫移民搬迁。全镇投资251万元完成了集镇、塔岭、桃花沟、朝阳、堰坪村的人饮工程,全镇70%的村民实现了饮用安全自来水的目标。完成了漩渭路、茨沟路、东河路3条28公里通村示范路建设。

二、项目前期工作及申报争取情况

我镇在组织实施好xx年项目建设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共并努力申报争取项目。特别是围绕清代万亩古梯田的开发,包装策划项目。截止目前,我镇不仅配合各职能部门做好安全饮水、扶贫搬迁、以工代赈、农、林、水、交通、教育、卫生、文化等项目的包装申报以及开工前的准备等各项前期工作,而且策划包装了清代万亩古梯田开发、花岗岩开采、梯田景区道路改造等多个项目。

三、项目建设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解放思想、加强服务、优化环境,推进项目工作进展。一是牢固树立项目第一意识。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工程,牢固树立“项目是全局,全局抓项目”思想,把项目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抢抓政策机遇,健全项目工作机制,强化项目策划包装,对上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对外扩大招商引资,全镇项目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强化协调服务。认真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从项目准备、包装策划、资金落实到建设管理全程抓起,直至项目建成,发挥效益。对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由包抓领导负责召开会议,定期进行研究部署,现场协调解决难题。三是优化建设环境。对招商引资项目,积极协助业主搞好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后勤保障等工作;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项目配套建设环境;加大执法监察力度,杜绝了“吃拿卡要”等破坏投资环境的事件发生。同时,简化办事程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努力营造高效的政务环境。通过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增强投资的吸引力,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二)抢抓政策机遇,加大国家投资项目争取力度。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政策机遇,灵通项目信息,积极争取项目,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争取有力的项目支撑。一是切实增强机遇意识。牢固树立项目决定全局、项目决定发展的意识,准确把握投资形势,增强了项目争取的紧迫感,争分夺秒跑项目,全力以赴抓落实,争取上级更多的投资。二是有针对性的申报项目。突出项目工作的针对性,重点做好了农村危房改造、垃圾处理厂建设、通村水泥路等农村公路建设、安全饮水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沼气、地质灾害治理等项目的编报争取工作。三是加强跟踪衔接。对已申报的项目,及时与市、县发改部门以及业务主管部门联系衔接,积极争取,确保了一批项目顺利列入市、县计划盘子。

(三)精心策划包装,狠抓项目招商。为进一步解放思想、

开动机器、深入研究,用好、用活、用够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政策,加快项目载体建设,建立项目储备制度,强化后续项目支撑。坚持招大引强,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保障,紧紧围绕项目招商引资,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进一步健全招、投、建一体化管理服务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扩大投资增强后劲。

(四)强化工作措施,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对在建的项目倒排工期,督促进度,确保项目建设按计划进度快速推进,力争超额完成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任务。二是加大项目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策划包装储备项目,建立项目库,增强发展后劲。三是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落实项目监管机制,确保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四是加强项目信息报送和投资统计工作,全方位、多角度收集统计信息。

(五)加强管理,优化环境,为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的建设环境。项目管理是项目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项目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成效的大小。在项目建设中,我镇强化项目管理,严格按照项目基本建设程序,从项目立项审批,招投标,再到实施建设等,直到最后竣工验收,始终严把质量关,资金关和安全关,高标准,严要求,没有出现一起安全质量事故,没有违规使用资金现象。上级资金一到位,我镇立即想方设法落实项目配套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建设,项目建设完成后,及时组织竣工验收,报账,拨付工程款。按时办理完善立项、环评、用地、施工许可等相关手续,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及时跟进,对项目形象进度和投资完成情况完时统计分析,上报信息和报表,为部门汇总分析提供依据,并且注重投资环境建设,为项目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无“三礼”现象发生和“吃拿卡要”行为,没有因征地拆迁或其他其他原因故意刁难,阻挠施工事件发生,也没有因此引起上访事件。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我镇xx年项目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客观的讲,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缺乏大项目、好项目,没有能够支撑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骨干项目;二是项目多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主,产业项目相对较少,发展后劲不足;三是项目编报力量不足,水平还有待提高,资料还需进一步完善;四是项目争取难,获取项目信息少。在xx年的工作中我们将努力克服以上几个方面的困难,深入做好项目策划包装,为经济社会发展谋划好项目、大项目,谋划布点更多的产业发展项目,充实人员力量,提高项目编报水平,争取上级更多项目和资金支持,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二0XX年十二月二十日

财政项目自查报告 篇2

乡行政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的东南部,河西岸,水库的上游。辖4个自然村,10个村民组,全村510户,口人,全村土地总面积4.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万亩。几年来,这个村依托财政支农项目整合资金,着力打造新型农村经济。不但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步伐,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据调查,这个村农民人均收入不足660元,到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在全旗遭受到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的情况下,农民人均收入仍然达到7000元以上,村人均收入已跨入全旗村级人均收入最高的第一梯队。而这一成绩的取得,恰恰说明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在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整合成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一穷二乱三弱的历史现状

前的村,可用穷、乱、弱三个字来概括。

(一)村集体、村民穷。村地处旗北部比较偏僻的丘陵山区,这个村交通不便,地下资源匮乏,村里的集体、个人更是没有任何企业和产业。末,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660元,80%的村民住的是土坯房,农机具和农用运输工具更是没有几台。村债务高达20多万元,一年仅利息一项就要支付5万元左右,是旗这个贫困旗比较典型的贫困村。

(二)秩序乱。由于贫困,全村生产生活无序,乡村干部组织开会难,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干部之间关系紧张,干部和村民之间的关系也很紧张。村民纠纷不断,上访、告状现象时有发生,农闲时候赌博成为习惯,进而导致家庭矛盾上升,社会治安秩序较为乱,村民精神面貌涣散。

(三)农牧业基础薄弱。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是旗乃至村的自然气候特点。实施“千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前,全村只有2眼机电井,660亩水浇地,人均只有3分水浇地,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农业,丰年温饱,灾年几乎颗粒不收,这个村的老百姓只能在温饱线上徘徊。由于村民文化知识少,思想意识落后,缺乏科学种养技术,搞项目只能靠行政命令,加之技术服务跟不上,市场流通渠道不畅,信息闭塞,种烤烟、红干椒卖不出去不挣钱,养鸡赔本,当时村民编出了带有讽刺意味的顺口流:烤烟剩小庙(烤烟房),辣椒拉拉一道(不值钱遍地都是),养鸡剩个罩(鸡笼子),种甜菜攒把票(企业为农民打白条)。

村并不是山青水秀,百姓富庶安康。严酷的社会现实摆在旗乡两级干部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面前,要发展经济,要帮助农民发家致富,必须走出一条适合村特点的新路子。必须从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抓起,必须以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为着力点和落脚点。

二、依托财政支农项目整合资金扶贫扶志造血

村被自治区列为首批“千村扶贫开发工程”项目村和农业综合开发饲料粮基地建设项目村。三年共整合投入财政支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0万元,其中扶贫资金2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40万元。用于以打配机电井为主的水源工程建设和肉羊养殖项目。按规划,三年完成了新打配机电井6眼,埋设地下输水管路4000延长米,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700亩。在上海、中海、下海三个村民组发展小尾寒羊养殖户60户,引进小尾寒羊302只。

投入扶贫贷款128万元,用于养殖户发展养殖蛋鸡8350只,引进优质基础母猪389口,肉羊1500只,重点推动了全村鸡、猪、羊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

又将村列为旗“整村推进工程”项目村,旗设施农业开发项目重点村。分别一次性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0万元,投入财政设施农业建设补助资金216万元,村集体投入资金149万元,村民自筹55资金万元,用于发展设施农业1100亩,打配机电井一眼,建水塔1处,埋设输水管路6000米,建村卫生室1处和科技培训等项目。

同年,又申请上级财政支持15万元,用于村扩建协会项目。建设家畜综合服务站一处200平方米,配备相应人工改良设备。引进优质基础母猪60口。引进种鸡只。购置电脑、传真机等信息建设设备一台套。

财政支农项目资金如雪中送炭,又如久旱的甘霖,为这片贫瘠的土地和这里贫困的农民注入新鲜的血液,增添了发展后劲。目前村的农业、牧业、水利、经济合作组织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和显著增强,村民的生产、生活、产业化建设项目的做大作强等等有了可靠的保障。

三、各业并举农民在发展中得到丰厚的实惠

经过几年的建设,通过财政整合资金项目的开发和治理,村水浇地保灌面积和节水灌溉面积逐年成倍增加,现在水浇地面积由初的660亩增加到现在的6700亩,十年增长10.2倍,农牧业基础条件得到彻底改变。农牧业基础条件的改变,为全村种养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牧业提供了可靠保证。到,村10000亩耕地中,水浇地面积已达到67%,其中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1%。

1、种植业。有了有力的水利条件,产业结构的调整得以实现,村种植高产水地玉米2500亩,种植烤烟550亩,种植甜菜800亩,良种繁育800亩,试种返季西瓜600亩,油葵300亩。全村通过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收入约750万元,纯收入490万元。

2、设施农业。截止到10月底,全村发展日光温室大棚270栋,占地1100亩。今年1—10月底前每栋蔬菜大棚的纯收入1.6万元,270栋日光温室大棚为种植户创收纯收入为432万元。

3、养殖业。种植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了全村养猪、养鸡、养羊等养殖业的规模发展。牧业年度统计,全村生猪饲养量达7600口,年出栏超过4000口,创收入560万元,养殖户增加纯收入120万元;全村养鸡户饲养蛋鸡4.5万只,蛋鸡养殖户纯收入为200万元;肉羊存栏4100只,年出栏小尾寒羊约3000只,创收90万元。全村养殖业增加纯收入为410万元。

今年1—10月份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一个昔日条件最差的村成为全旗人均收入最高的第一村。

四、值得学习借鉴的措施和经验

穷则思变,村的农民在村“两委”班子带领下,在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强基础、调结构、谋发展。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甩掉了“一穷二白”帽子,而且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在全旗各村的前列,让世人感到震撼。村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1、科学制定规划,选准发展切入点

2、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

3、加强班子建设,选好致富带头人

乡党委、政府按照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对村村委班子进行充实整改,由有多年党龄和村干部经历的老党员和年轻有为、富有朝气的青年致富带头人为村支部和村委会带头人。使村支部和村委会班子成员实现优势互补。新班子组建后的两年时间里,他们在全村范围内开展调查走访工作,广泛争求老党员、老干部和普通老百姓对发展经济、致富全村百姓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提供决策依据。村的奋斗目标是,从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入手,开发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种植业;摒弃传统的经营理念,增强广大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走出一条依靠科技手段发展现代牧业产业化,多措并举兴村富民。

村委会的班子是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型的村班子。对村民发展的项目实行“保姆式”的服务。也是村真正的产业发展的“服务员”。刚开始上项目的头几年,上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经验等诸多问题,即考验他们的组织能力,也在考验着他们的耐力。在最初带领村民发展蛋鸡养殖时,村干部每天逐户的到养鸡户指导养鸡,帮助他们提高养殖技术,保证蛋鸡养殖户取得较好的收益。在种植万寿菊时,村干部每天都要到地里查看一遍,进行现场指导,哪家哪户的花苗出了问题,村干部最先知道,并指导农户帮助解决。村干部还结合每个人的自身特长进行分工,每名村干部专门负责一项或两项产业,责任到人。为了解决村民上项目的资金不足的问题,村里采取协调贷款、厂家赊销、订单企业预付、农户之间周转等多种途径为农户协调资金。仅一年,村里为村民协调贷款410多万元,赊销农资40万元,争取订单企业预付款27万元。村里每年都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培训农民学习种植技术、种植栽培技术、种子繁育技术、养殖技术,养殖防疫等等,到末,以培训1000多人(次)。为村民发展产业扫清了障碍,解除了后顾之忧。“保姆式”的服务树立了干部的威信,村总支书记刘有对此深有感触,他说,现在大家对村干部非常信任,这让干部很充实,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随着村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他们的养殖技术、种植技术和经营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村干部们服务水平也随之由低到高。现在村的干部们个个都是种、养技术员,懂科技、懂经营、懂管理的能手。

4、渐进式发展

村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区贫困村,一跃发展成为全旗首富村,体现出渐进式发展的特点。发展生产脱贫致富,需要一个过程,不是能一蹴而就解决了的。关键的第一步,是依托财政扶贫资金千村扶贫项目,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千方百计发展水浇地,先解决了村民组的旱涝保收问题,再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业,使受益农民实现稳定增收;强有力的第二步,是整合财政支农项目,集中财力支持好有带动性工程项目建设,即继续巩固已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扩大项目的支持范围,进一步加大以水为中心的农业基础建设,为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保证;最有效的第三步,是依靠科学手段,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设施农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的耕作方式,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育出新一代农民,走上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走出了一条渐进式、跨越式发展,兴村富民的小康之路。

5、村干部带头示范效果突显

村干部带头引导示范,做发展各项产业的“示范员”。种植大棚、发展养殖业的新上项目,村干部针对村民怕担风险、怕赔钱的心理,就带头示范引导。村为了发展养猪业,引进生猪品种,发展瘦肉型猪,村里制定村民每养一口瘦肉型猪由村里补助400元的优惠政策。当时村民不认识,怕赔钱,养猪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是人都在等待观望,为了带动引导群众,村里决定由村干部带头先行饲养引进的瘦肉型猪,村班子成员每人最低养殖2口,村主任自己养殖了4口。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当年发展起20户养殖瘦肉型基础母猪养殖示范户,养基础母猪36口。示范成功并于当年取得好效益,以后养殖规模逐年扩大,现在全村户户都养起了瘦肉型猪。

发展养殖蛋鸡也是如此,村委会主任张占辉就是主动给贫困户做示范,带领群众干,做给群众看。他借贷款5000元,试着笼养蛋鸡100只,获得成功后,惊动了全村,村的老百姓第一次见到笼养蛋鸡,这在当时是件新鲜事,这为日后村蛋鸡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村主任张占辉将蛋鸡养殖规模扩大到500只,饲养基础母猪10口,还种了13亩烤烟,一年下来纯收入达2.5万元。结果是村民们纷纷效仿,在他的带动下,全村蛋鸡、生猪及肉羊养殖开始起步,并逐年扩大规模,到,村蛋鸡养殖规模超过3.5万只,肉羊存栏3000只,生猪存栏达2500口。

村干部的带动示范,村民从不认识到认识,从零星引进到规模发展,逐渐发展起了多个主导产业。党员村民贾术辉有一句发自肺腑之言:“占辉干啥我干啥”。贾术辉跟着张占辉养鸡、养羊、种甜菜、种烤烟。从开始,他家里养了1000只鸡,50口猪,种了20亩烤烟,20亩甜菜。同年他家购置了454型拖拉机一台,除了自己农田耕作、运输外,还为周边村民提供农田机械化服务,增加一些经营性收入。他家又购买一台吉利轿车。有4口人之家的贾术辉一家人均纯收入从的不足1000元增长到末的1元。他家的总收入超过5万元。

6、“支部+协会”发展模式

村的“支部+协会”模式,是一个引导型、服务型、创新型村级领导集体,他们在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过程中,积极发挥村级党组织的引导、服务、组织、协调作用和精心创业、内引外联、畅通信息桥梁纽带功能,将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有序地集中起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提高了村级产业化,集约化组织经营管理水平,变分散为集中、变无序为有序,从而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致富。

村的“支部+协会”每年都有详细的产业发展计划,然后到村民组逐户落实。村的“支部+协会”的机制成为村委班子领头,协会围绕产业转移,农民跟着协会走。

旗委将村的“支部+协会”机制命名为“模式”,在全旗推广。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整合使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这个塞外贫穷落后小山村插上了经济社会腾飞的翅膀。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新村。村的发展模式更值得我们深思,发展路子更值得各村学习借鉴。

财政项目自查报告 篇3

按照省交通厅关于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要认真开展自查自纠的指示精神,我办立即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并按要求详细地开展了各项自查自纠工作。现将项目自查自纠情况汇报如下:

一、部署省厅会议精神情况

为加强自查自纠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好自查自纠的各项工作,我办在3月17日省交通厅专题会后的当晚立即召开了主任办公会,一是认真传达了省厅关于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开展自查自纠工作的会议精神;二是成立了以项目办主任为组长的项目自查自纠工作领导小组;三是对开展自查自纠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明确了人员职能分工和职责任务,要求项目上下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负责任地完成好项目的自查自纠工作。

二、项目办自身自查自纠情况

我办自身的自查自纠,主要是从项目建设基本程序、项目招投标过程、项目会计核算、项目政务管理、项目征地拆迁等方面进行。

1、项目建设基本程序。我办从项目的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到项目的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土地征用等基本建设程序的上级批文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从梳理的情况看,各项程序的报批和批复手续齐全到位。

2、项目招投标过程。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法》和上级的有关招投标法律法规,我办对项目前期的施工和监理单位招投标工作、项目建设中的施工单位重新招投标以及工程材料招投标等全过程进行了自查。我办认为各项招投标工作严格按照了“业主招标、专家评标、法人定标”和省交通重点工程招标投标监督小组审查等程序进行,合法规范。

3、项目会计核算。我办对项目的所有经费支出情况、经费支出的合同签订和执行情况、财务账目处理情况、财务制度建立情况和财务日常管理情况等进行了初步的核查。经查,项目办各项经费支出合理,合同履行良好,财务处理规范,制度健全,管理严格,尚未发现重大问题。

4、项目政务管理。一是对项目办的上、下行文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合同规范等情况进行了清查;二是对项目办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规办事、依法规行政等情况进行了检查。经查未发现重大偏离法规问题

5、项目征地拆迁。我办依照上级批复的初步设计图纸等文件,对项目征地拆迁的面积、数量、单价标准和支付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核查。经查,未发现超标准、超规模、拖欠支付和弄虚作假等现象。

三、抽查施工单位和地方协调办情况

在加强项目办自身自查自纠的同时,我办还把这项工作延伸到各施工单位和沿线地方协调办,不仅及时传达了省厅会议精神,而且要求各单位对工程资金管理、工程分包或转包、民工工资支付等情况开展自查自纠和自我整改。项目办结合3月份的月度检查,对各单位的情况进行了抽查。

1、对施工单位主要抽查了工程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存在非法分包或转包、民工工资是否按合同及时支付等情况。经查,各施工单位基本上做到了工程款专款专用、无明显的工程量非法分包或转包、无恶意拖欠民工工资等现象。

2、对地方协调办主要抽查了征地拆迁补偿费是否专款专用和无挤占挪用现象、是否兑现支付到户、是否违法违规开支等现象。经查,各地方协调办对征地拆迁补偿费执行良好。

四、存在的问题

1、在项目的监理招标文件中,明确监理单位为总监办提供费用,且已包含在报价内。目前项目未设总监办,将原总监办的人员和职能转移到项目办的各个处室,这大大增加了项目办的管理费开支。

2、项目办根据工程管理实际,经省厅批准购置了部份交通工具,但其费用列支方向不明。

3、在省政府征地拆迁动员大会会议纪要中,明确森林植被恢复费为每平方米1元,而目前林业部门要求按林地等级支付每平方米1至10元不等的恢复费。省重点办对此多次出面协调,均未得到解决,致使项目土地征用上报审批工作无法进行。

【自查报告】相关文章:

关于学校安全自查报告合集28篇01-20

学校财务自查报告通用[]通用32篇01-20

医保定点医院自检自查报告通用6篇01-20

教师跟岗培训总结报告【合集33篇】01-20

校长辞职申请书格式(实用30篇)01-20

公司保密工作自查报告格式范本精选32篇01-20

2025年行风评议自查报告精选28篇01-20

幼儿园评估自查报告汇编五篇01-20

森林防火工作自查报告(通用3篇)01-20

企业税收自查报告(汇总三篇)01-20